过去与现在:变化越多,不变亦多 图2.1 2011年全球各国规范松紧度得分 这些数据还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人们在十多种日常社交场合中所感受到的约束程度或自由度,这些场合包括公园、餐厅、图书馆、银行、电梯、公交车、电影院、教室和派对等。对于每个场景,受访者都告诉我们他们在选择做什么时有多大的自由度,是否有明确的适当行为规则,以及他们是否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并 “谨言慎行”。他们还告诉我们在这些场景中进行各种行为(如争吵、咒骂、唱歌、大笑、哭泣、听音乐和进食)是否合适。 数据清楚地表明,在规范 “紧” 的文化中,可被接受的行为要少得多。有趣的是,尽管在某些场景(比如求职面试、图书馆或教室)中,所有文化都对行为有所限制(你多久能看到有人在图书馆唱歌或在求职面试时跳舞呢? ),但在规范 “松” 的文化中,这些场景下可被允许的行为范围仍然更广。(作为一名教授,我可以证明在规范 “松” 的文化里,你可能会在教室里看到一些疯狂的行为。 ) 在美国的课堂上,会出现穿睡衣、发短信、戴耳机听音乐和吃东西等行为(而在我在北京授课的班级里,这些行为就少见得多)。同样,尽管在公园、派对和城市人行道等场合,所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较少,但在规范 “紧” 的文化中,这些场合的限制更多。从相对意义上说,在规范最 “紧” 的文化中,人们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感觉像是置身图书馆。但在规范最 “松” 的文化中,人们感觉自己常常身处公园,有更多自由去做想做的事。 当然,各国的情况往往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而且它们所处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尽管文化心理根深蒂固,但文化在这个连续体上确实可以且会发生变化。包括马基雅维利式手段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能极大地改变一个国家规范 “紧 - 松” 的平衡。此外,就像一个人大多时候可能很外向,但有时也会有内向的时刻一样,大多数(即便不是所有)国家都存在一些可以放松规范 “紧” 度或收紧规范 “松” 度的领域。 例如,即使是规范 “紧” 的国家,也有一些特定领域可以打破常规,让公民释放规范带来的压力。这些领域往往经过精心划定。以东京的竹下通为例。在这条狭窄的行人购物街的范围内,日本对整齐划一和秩序的文化要求完全不适用。在竹下通,人们穿着奇装异服闲逛、打扮,从动漫角色到性感女仆,再到朋克音乐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日本年轻人和知名人士(包括嘎嘎小姐、蕾哈娜、妮琪·米娜、韩国流行音乐巨星权志龙)都蜂拥至此,参与这种古怪氛围,购买独特的服装、配饰和纪念品。日本文化也鼓励那些穿着整齐的商务人士从工作的巨大压力中解脱出来,到这里喝酒,有时甚至会过度放纵。即使在规范最 “紧” 的社会中,也存在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