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看季节,等于白喝。” 施宣赫老师案头总摆着应季茶罐:春有茉莉,夏存龙井,秋备岩茶,冬藏普洱。他常说,茶性随四季变,人饮茶得顺时而饮,才能既享茶香,又养身体。从清明茶香到冬至暖茶,中国人的饮茶智慧,藏在与季节的默契里。 一、春饮花:用芬芳唤醒 “沉睡的阳气”
“春分后,肝气像刚发芽的树,得‘顺’着养。” 施宣赫老师指着茉莉花茶说,“花茶的香,就是帮肝气‘舒展’的。”
春季属木对应肝,阳气渐升却未盛,人易犯春困,还可能因肝气郁结没胃口、爱叹气。花茶(如茉莉、玫瑰)自带辛香,中医认为 “辛能散”,可驱散冬寒、疏泄肝气。
茉莉花茶是春日首选,花瓣挥发油能疏肝理气,香气提神。施老师遇过不少春日没精神、爱叹气的年轻人,让他们每天泡杯茉莉花茶,两周后多反馈 “心里敞亮多了”。玫瑰花茶更适合女性,尤其经期前乳房胀、情绪躁者,其活血作用能助气血运行,泡时加两颗枸杞,兼顾养肝明目。
喝法要点:花茶用 80℃温水冲,免烫坏香气;早上喝最佳,借春阳升发散郁气;脾胃弱者别空腹喝,配块茯苓饼护脾。 二、夏饮绿:用清苦浇灭 “躁动的暑气”
“三伏天喝绿茶,像给身体‘浇凉泉’,但得喝对才不伤人。” 施老师夏天常泡龙井,茶汤清绿,入口甘凉。
夏季属火对应心,天热易 “上火”—— 口干、心烦、失眠,贪凉饮冰还可能积湿。绿茶(龙井、碧螺春)性偏凉,茶多酚能清热泻火,中和暑热;其苦味还能开胃,解夏日食欲不振。
冷泡绿茶是施老师的夏日推荐:抓一把绿茶,用常温矿泉水泡 4 小时,冷藏后喝,比冰饮健康。“热泡偏苦,冷泡更清甜,还减少胃刺激。” 他见过不少人夏天喝冰奶茶闹肚子,换冷泡绿茶后,解暑又不伤脾阳。
体质偏寒者可选白茶(如白毫银针),比绿茶温和,氨基酸丰富,能帮身体 “补水”,像给暑热加了层 “缓冲垫”。
喝法要点:绿茶别泡太浓,防咖啡碱致心慌;下午 3 点后少喝,免影响睡眠;出汗多者可加少许盐,补流失的电解质。 三、秋饮乌:用甘滑安抚 “干燥的肺气”
“立秋后,空气像被抽干水,肺最易‘喊渴’。” 施老师翻出武夷岩茶,“乌龙茶半发酵,不寒不热,刚好润秋燥。”
秋季属金对应肺,燥邪当令,人易嗓子干、皮肤痒、干咳。乌龙茶(铁观音、武夷岩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茶性平和,茶汤果胶能滋润呼吸道,像给肺 “敷面膜”。
“秋天喝乌龙,像贴秋膘前先‘清一清’。” 施老师自己秋日常泡武夷岩茶,烫壶、投茶、高冲、出汤,茶汤甘滑,喝完喉咙润,“比润喉糖舒服”。其茶多酚氧化适中,能刮掉夏日积的油腻,又不像绿茶伤胃。
喝法要点:乌龙茶适合紫砂壶泡,水温 95℃以上,泡出岩韵;配块杏仁饼,杏仁润肺,与茶润燥相辅相成;晚上喝别太浓,淡饮可缓解秋燥失眠。 四、冬饮红:用温醇温养 “内敛的阳气”
“冬至后,阳气藏在骨子里,得用温性茶‘焐一焐’。” 施老师煮着熟普洱,茶汤红浓,满屋陈香,“红茶、黑茶是冬天的‘暖宝宝’。”
冬季属水对应肾,天寒时阳气内敛,人易手脚凉、脾胃寒。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全发酵,性温,促血液循环;黑茶(熟普洱、安化黑茶)后发酵,茶多糖丰富,帮脾胃 “运化”,适合冬天吃多动少者。
施老师冬天爱煮 “姜枣红茶”:红茶 5 克、生姜 3 片、红枣 5 颗,煮 10 分钟,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肚子。“生姜驱寒,红枣补气血,配红茶温性,体寒者喝了手脚都热。” 他提醒,冬天茶要温着喝,凉茶会 “锁” 住寒气。
喝法要点:红茶早上喝,借阳气升发暖身;熟普洱煮着喝比泡着温润,加颗桂圆补气血更佳;上火者少喝浓红茶,换淡黑茶,既温养又不燥。 施宣赫老师的 “四季饮茶心法”“喝茶关键在‘顺’—— 顺季节性子,也顺自身体质。” 施老师总结:
春喝花茶 “疏” 肝气,夏喝绿、白茶 “清” 暑火,秋喝乌龙茶 “润” 燥肺,冬喝红、黑茶 “温” 阳气。
他案头茶罐随季节轮换,正如他常说:“一杯茶里藏着中国人的哲学 —— 不跟自然较劲,顺着时序过日子,身体舒服了,日子也就顺了。”
(注:特殊体质者饮茶前可咨询医师,如胃溃疡者少喝浓茶,失眠者下午后少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