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乌鸡,很多人觉得它是 “大补之物”,只在生病、产后才敢吃。其实在中医里,乌鸡是 “平补” 的典范 —— 滋阴不燥,补血不腻,寻常日子里吃点,就能悄悄给身体 “充电”。施宣赫老师常说:“乌鸡比普通鸡肉更养人,尤其适合气血虚、容易累的人,秋冬炖一锅,暖身又滋补,还不用怕上火。”
一、乌鸡的 “药食智慧”:滋阴、补血、补虚,藏在温润里
从中医角度看,乌鸡味甘,性平,归肝、肾、肺经,它的好,在于 “补而不峻”,尤其适合现代人常见的 “虚损” 问题: 给身体 “补阴液”,告别 “干燥火”
秋冬空气干,很多人总觉得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甚至晚上盗汗,这是 “阴虚” 的信号。乌鸡能 “滋阴润燥”,就像给身体 “浇点清泉”,慢慢补充阴液,比吃人参、鹿茸这些 “热性补品” 更温和,哪怕是容易上火的人,吃了也不容易燥热。 帮气血 “搭梯子”,脸色更红润
乌鸡入血分,能 “补血养血”。女性经期后、产后气血亏,总觉得头晕、手脚凉、脸色发白,吃点乌鸡能帮身体慢慢补起来。施宣赫老师在门诊中常说:“普通鸡肉偏补阳,乌鸡更擅长补阴血,对于‘阴血不足’的人来说,它是更贴心的‘补品’。” 给虚劳 “加把劲”,累了吃最好
长期熬夜、压力大、生病后,人容易 “虚劳”—— 浑身乏力、没精神、吃饭没胃口。乌鸡能 “补虚劳”,就像给身体 “加能量”,但它不滋腻,哪怕脾胃弱的人,炖得软烂些也能消化,不会给肠胃添负担。
二、乌鸡的家常吃法:简单几招,滋补又不腻
乌鸡的吃法不用复杂,加点家常食材一起炖,既能发挥滋补作用,又不显得 “厚重”,这几种做法,施宣赫老师常推荐给需要补气血的人: 乌鸡山药汤:健脾又补血,全家都能喝
乌鸡半只(切块焯水),山药 200 克(去皮切块),红枣 5 颗(去核),生姜 3 片,一起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 1.5 小时,加盐调味。山药健脾,红枣补血,和乌鸡搭配,补而不腻,老人孩子喝了暖身,脾胃弱的人吃也舒服。 乌鸡枸杞粥:温润又养胃,早餐吃暖心
乌鸡 100 克(煮熟撕成丝),大米 100 克,枸杞 10 克,一起煮粥,煮至米烂粥稠,加少许盐或糖调味。粥软糯好消化,早上吃一碗,既能补气血,又不会让人觉得 “腻得慌”,适合秋冬早餐,比吃油条、包子更养人。 乌鸡当归黄芪汤:补气血,女性要多喝
乌鸡半只(焯水),当归 5 克(别多放,否则味道苦),黄芪 10 克,红枣 3 颗,生姜 2 片,炖 1 小时后加盐调味。当归补血,黄芪补气,“气血双补” 适合女性经期后、产后,或总觉得累的人,每周喝 1 次,慢慢会觉得手脚不那么凉了。
清炖乌鸡:突出本味,虚劳的人最适合
乌鸡整只焯水,加清水、生姜、葱段,小火炖 2 小时,只加盐调味。不加过多调料,更能发挥乌鸡的 “补虚” 作用,生病后、手术后没胃口,喝这碗汤,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刺激肠胃,施宣赫老师说:“这是‘最朴素的滋补’,虚的时候喝最管用。”
三、挑乌鸡,记住 “3 看”,别买错了
乌鸡和普通鸡肉不一样,挑对了才滋补,施宣赫老师提醒:优质乌鸡 “特征明显”,认准这几点: 看颜色:正宗乌鸡的羽毛是黑色或乌黑色(也有少量白色乌鸡,但骨骼、皮肉一定是乌的),剥开皮肤,肌肉是黑色或深灰色,骨骼是乌黑色(这是最关键的,普通鸡肉骨骼是白色)。 看质地:新鲜乌鸡肉质紧实,用手按下去能快速回弹,表面湿润不黏手。如果肉质发软、发黏,或有异味,说明不新鲜,别买。 看部位:整只乌鸡选重量在 1-1.5 公斤的,太肥的油脂多,滋补时容易腻;如果买切块的,注意看骨头 —— 乌鸡的骨头是乌黑色,关节处更明显,别被 “染色鸡肉” 冒充。 四、吃乌鸡,这些细节要注意乌鸡虽好,但吃对了才滋补,施宣赫老师叮嘱要注意这几点: 痰湿重的人,别多吃
平时总觉得痰多、大便黏马桶、肚子胀的人,乌鸡要少吃(尤其别加太多油脂炖),以免加重痰湿。可以搭配冬瓜、薏米一起炖,中和滋腻。 感冒、发烧时别吃
中医认为 “外感期间忌补”,感冒发烧时,身体正在 “抗邪”,吃乌鸡会让 “邪气被困住”,导致感冒好得慢,等病好了再补也不迟。 别天天吃,每周 1 次就够
乌鸡毕竟是 “滋补品”,过量吃会给脾胃 “添负担”,普通人每周吃 1 次(半只左右)就够,补气血要慢慢来,急不得。 炖的时候少加 “热性调料”
炖乌鸡时别放太多辣椒、花椒、八角这些热性调料,否则会抵消它 “滋阴” 的作用,加几片生姜去腥即可,保持温和本性。 施宣赫老师结语:乌鸡的智慧,在 “温和滋补” 里
其实,乌鸡的好,不在 “多贵”,而在 “适时”—— 秋冬干燥时吃,帮身体滋阴;气血亏时吃,慢慢补回来;累了倦了吃,给身体加把劲。就像施宣赫老师说的:“最好的滋补不是‘猛补’,而是‘细水长流’,一碗乌鸡汤,炖得软烂,喝得舒服,就是对身体最好的照顾。” 秋冬的餐桌,不妨炖只乌鸡:加山药健脾,加枸杞明目,加红枣补血…… 一口温润,既能暖身,又能滋补,不用追求 “立竿见影”,慢慢调理,身体自然会越来越舒服。
(注:每个人体质不同,特殊情况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本文内容仅为日常饮食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