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脑出血:从中医视角看 “中风” 的防与护

天涯杂谈 5 0 昨天 22:50

近日出现的一条关于打车送脑出血父亲就医被取消订单的事件,冲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
脑出血在中医中属 “中风” 范畴,是起病急、进展快的危重情况。它可能在情绪激动、用力过度时突发,但提前预防、抓住黄金救治时间,能有效降低风险。以下从中医视角聊聊其信号、预防及救治要点(注:急救以西医规范为准,中医调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一、中医对 “中风” 的认识:不止是 “血管破裂”

中医认为,中风的核心是 “气血逆乱,血溢脉外”。正常情况下气血在脉中有序运行,而长期 “肝阳上亢”“痰湿阻滞”“瘀血内停” 等问题,可能打破平衡:比如熬夜耗伤肝阴,易致 “肝阳上冲”;过食肥甘厚味生痰湿,阻塞血脉;脾气暴躁引发 “气逆带动血逆”,最终可能导致血管破裂。

施宣赫老师在分析临床案例时曾提到:“很多中风患者发病前,身体早有‘预警信号’—— 晨起头胀如裹、午后脸红发烫、手指偶尔发麻,这些都是气血失和的表现,可惜常被当作‘没睡好’‘累着了’忽略,错过调整时机。”
二、预防:用中医思路为血管 “护稳”

预防的关键在 “调气血、平阴阳”,这些日常做法值得关注:
饮食:给血管 “减负”,避 “助火生痰”
中医强调 “食养气血”,建议遵循 “三少三多”:

少: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防痰湿积聚),少饮烈酒、浓茶(防肝阳上亢),少用过量辛辣调料(防气血上涌);
多:适当吃芹菜、菠菜(平肝凉血),喝山药莲子粥(健脾化痰),每周吃 2-3 次黑木耳(辅助活血通络)。

施宣赫老师常说:“血管的‘健康账’要细算,比如肝火旺的人夏天喝碗绿豆百合汤,痰湿重的人炒菜加片生姜,看似小事,其实是在给气血‘降温’‘疏道’,从源头减少风险。”
情志:别让 “情绪” 伤血管
中医认为 “怒则气上”,暴怒、焦虑是重要诱因。建议每天做 “5 分钟疏肝法”:

按揉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脚趾缝向上凹陷处),以有酸胀感为宜,助 “平肝降火”;
“深呼吸调气”:吸气默念 “静”,呼气默念 “松”,让气息沉到腹部,避免气血上冲。
习惯:避开 “触发” 风险
“突然用力”:搬重物、用力排便可能使腹压骤升,带动血压飙升(中医称 “气迫血行”),高血压人群尤其注意;
“温差刺激”:冬天戴帽护头(头为 “诸阳之会”,受寒易致血管收缩),夏天少直吹空调(冷热交替易乱气血);
定期 “体质调护”:40 岁以上可找中医师辨体质 —— 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泡水;痰湿重者用茯苓、陈皮煮茶;瘀血者少量用山楂、红花煲汤(均需专业指导)。
三、黄金救治:抢时间,明主次

脑出血救治 “时间就是生命”,西医强调 “发病 6 小时内为黄金窗口”,中医可辅助但不能替代急救:
第一时间:稳字为先
别搬动: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呕吐物呛咳),解开衣领,保持环境安静(中医认为 “静则气血稳”,乱动可能加重出血);
记时间:立刻记下发病时刻(如 “10 点 15 分突发倒地”),为医生制定方案提供参考;
快呼救:拨打 120 时说清 “突发昏迷、一侧肢体不能动”,让急救车备齐设备。
等待救援:辅助护稳,不添乱
若患者有意识,可轻按内关穴(腕横纹上 2 寸,两筋之间),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帮助 “宁心安神”;若已昏迷,切勿掐人中、喂水(可能引发窒息),仅需保持体位等待专业救援。

施宣赫老师特别提醒:“急救阶段,西医的规范处置是核心,中医辅助的作用是‘稳气血、少添乱’,千万不能替代专业救援,记准‘快呼救、少折腾’这六个字最关键。”
四、康复期:中医助气血 “归位”

度过急性期后,康复核心是 “补气活血、疏通经络”,常用方法(需专业医师指导):

中药:以 “补阳还五汤” 为基础,用黄芪补气、当归活血、地龙通络,再根据体质加减(如痰湿重加半夏,阳虚加桂枝);
针灸:选百会、风池、足三里等穴,配合肢体穴位,助气血达末梢,改善偏瘫;
导引术:病情稳定后练八段锦 “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通过动作带动气血运行。
结语:最好的 “护”,是 “防患未然”
中风虽急,但多数风险可通过预防降低。就像施宣赫老师说的:“比起发病后抢时间,不如平时‘攒健康’—— 少点暴躁,多点平和;少口肥甘,多点清淡;少次熬夜,多点早睡,这些日常调整,其实是在给血管‘上保险’。”

记住:对脑出血,预防是最好的保护,时间是最关键的救援。看懂身体信号,守住生活细节,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注:文中中医调理建议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急救请以西医规范为准。)



──── 0人觉得很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