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就像家里的老管家,默默打理着食物消化、气血生成的大事,可很多人却总让它受委屈。” 施宣赫老师常说,临床上遇到的胃病患者,十有八九都能从日常习惯里找到 “病根”。作为施今墨学术传承人,施老师在脾胃病调理上颇有心得,他总强调:“养胃不难,难在改掉那些习以为常的伤胃行为。” 一、这些藏在生活里的伤胃行为,你中了几个?施宣赫老师指出,中医认为 “胃以降为和,以通为顺”,以下行为看似平常,却在悄悄耗损胃气:
1. 饮食无度:让胃成了 “超载的货车” “一顿吃撑,三天不饿” 是很多人的写照。施老师解释:“胃就像一个有弹性的布袋,暴饮暴食会让它过度扩张,轻则蠕动变慢,重则损伤胃黏膜。” 尤其是现代人喜欢的火锅、烧烤配冰饮,滚烫与寒凉交替刺激,就像给胃 “冰火两重天” 的考验,极易引发胃痉挛。他曾遇到一位患者,因连续三天聚餐吃撑,出现胃胀呕吐,脉象沉滑无力,正是 “食积伤胃” 的典型表现。
2. 生冷不忌:浇灭胃里的 “小火炉”
夏天抱着冰西瓜、冬天喝冰奶茶,这些行为最伤脾阳。施老师打比方:“胃需要适宜的温度(37℃左右)才能腐熟食物,就像煮饭需要火候,总加冰水,‘火’就灭了。” 长期吃生冷,会让胃里寒气堆积,出现胃痛、腹泻,舌苔往往白腻,这是脾胃虚寒的信号。
3. 情绪 “绑架” 胃:焦虑让胃 “打结”
“很多人压力大时会胃痛、没胃口,这可不是矫情。” 施老师说,中医讲 “肝木乘脾土”,情绪激动或长期焦虑会让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他接诊过一位备考学生,因压力大出现餐后胃胀、反酸,脉象弦紧,正是 “肝郁犯胃”—— 肝的 “戾气” 传到了胃里。
4. 作息紊乱:让胃 “上班摸鱼,下班加班”
熬夜后吃夜宵、早上睡过头跳过早餐,是伤胃的 “组合拳”。施老师强调:“辰时(7-9 点)胃经当令,此时进食能顺应胃气升发;熬夜打乱了胃的休息节奏,夜宵更是强迫它‘加班’,长此以往,胃黏膜修复能力会越来越差。”
5. 依赖重口味:胃黏膜成了 “盐碱地”
无辣不欢、顿顿高盐,看似开胃,实则在 “腐蚀” 胃。施老师引用施今墨先生的观点:“过食辛辣则耗胃阴,过食咸寒则伤胃阳。” 长期重口味会让胃黏膜反复充血、水肿,就像土壤反复被盐碱侵蚀,慢慢失去活力。 二、施宣赫老师的养胃食疗方:把厨房变成 “养胃药房”“脾胃喜温喜燥,食疗要像‘细雨润田’,温和不刺激。” 施老师结合施今墨 “药食同源” 理念,推荐了几款简单实用的养胃方:
1. 小米山药粥:给胃 “敷层暖膜” “小米得土之气最厚,山药是健脾圣品,两者搭配就是养胃的基础方。” 施老师的做法是:取小米 50g、山药(去皮)100g,山药切小块与小米同煮,煮至粥体浓稠。他解释:“这款粥性平味甘,就像给胃裹了层暖巾,适合胃寒、胃酸多的人,早餐喝最好。”
2. 南瓜蒸百合:给胃 “松松绑” “南瓜性温,含果胶能保护胃黏膜;百合润肺安神,还能缓解胃热引起的口干。” 施老师建议:南瓜去瓤切块,中间放上泡发的百合,蒸 20 分钟即可。适合胃热、容易反酸的人当加餐,“甜而不腻,能让胃慢慢恢复蠕动功能。”
3. 姜枣陈皮茶:给胃 “通通气”
“受凉后胃胀、吃冷食后胃痛,喝这个准管用。” 施老师的配方是:生姜 2 片(去皮)、红枣 3 颗(掰开)、陈皮 5g,煮 10 分钟后代茶。他强调:“生姜温胃,红枣补气血,陈皮理气,三者搭配就像给胃‘顺顺气’,但生姜别多放,以免上火。” 三、泡水喝的 “护胃中药”,温和调理不刺激施宣赫老师提醒,中药养胃讲究 “轻清灵动”,以下几味适合日常泡水,需根据体质选择:
1. 炒麦芽:帮胃 “减负”
“吃多了腹胀、不消化,抓一把炒麦芽泡水喝。” 施老师说,麦芽经炒制后,消食化积的作用更温和,还能疏肝解郁,适合压力大、饭后胃胀的人。用法:炒麦芽 15g,开水冲泡,焖 10 分钟即可,“味道微甜,全家都能喝。”
2. 茯苓:给胃 “加层防护”
“茯苓是健脾渗湿的‘平和药’,胃里有湿气(比如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形)的人适合常喝。” 施老师建议用茯苓块 10g,砸成小块后煮水,可反复冲泡至无味。他强调:“茯苓像胃里的‘清道夫’,能慢慢把湿气带走,还不损伤正气。”
3. 白扁豆花:给胃 “降降火”
“夏天吃了生冷或油腻,胃里发沉、恶心,用白扁豆花泡水最对症。” 施老师解释,白扁豆花能清暑化湿、和胃止呕,取 5g 干品用开水冲泡,“味道清淡,像给胃‘淋了场小雨’,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四、施宣赫老师的 “胃健康防护指南”养胃不止于 “补”,更在于 “防”。施老师结合施今墨 “治未病” 思想,给出三个关键建议:
1. 饮食有 “节”:给胃定个 “作息表”
“三餐定时定量,就像给胃上了闹钟。” 施老师建议:早餐 7-8 点吃,午餐 12 点左右,晚餐别超过 19 点,每餐吃到七分饱(感觉 “还能再吃两口,但停下也不饿”)。他特别提醒:“睡前 3 小时别吃东西,让胃在夜间好好修复。”
2. 经络养护:按出 “好胃口”
“足三里被称为‘长寿穴’,每天按一按,等于给胃做保养。” 施老师教大家定位: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拇指按揉,每次 3-5 分钟,酸胀感最佳。此外,饭后摩腹(顺时针绕肚脐揉 50 圈)能促进胃蠕动,“就像帮胃轻轻‘推一把’,让它工作更顺畅。”
3. 情绪调畅:别让 “气” 堵了胃
“中医说‘怒伤肝,思伤脾’,焦虑、生闷气会让胃气停滞。” 施老师建议,压力大时试试 “深呼吸法”: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呼气 6 秒,重复 5 次,“能快速平复肝气,避免它‘欺负’胃。” 他还推荐八段锦里的 “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每天做 5 分钟,疏肝健脾,一举两得。” 结语“胃是‘后天之本’,养好了,气血足,身体自然壮。” 施宣赫老师最后强调,养胃没有捷径,关键在 “细水长流”—— 改掉伤胃习惯,坚持温和调理,胃自然会用舒适的感觉回报你。
【声明】本文整理自施宣赫老师临床经验分享,仅作健康科普参考。个体体质不同,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盲目用药或依赖食疗替代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