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灾难、疾病与多样性 2

天涯杂谈 42 0 7 小时前
免受外国影响,应该对入境人员实施更多限制,并且美国优于其他国家。这些都是面临长期外部侵扰国家中常见的态度。
甚至实验室营造出的威胁恐惧,都足以让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循规蹈矩。在一项研究中,我随机安排参与者阅读两篇虚构新闻文章中的一篇。一些人读到他们所在的大学因靠近国家首都,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将实施新的恐怖袭击预警系统;另一些人则读到一所外国大学将实施新的恐怖袭击预警系统,且有充分证据表明他们自己的大学已拒绝了该提议。与读到校园安全文章的学生相比,读到可能发生恐怖袭击文章的学生,对被视为 离经叛道的人表现出明显更多的偏见,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
对威胁的恐惧甚至能使人们的大脑同步,以帮助他们协调行动。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在中国开展了一项研究,设计了三篇虚构文章,参与者以为是真实的。部分中国参与者读到一篇关于日本在未来十年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的文章,而其他人则读到一篇关于另外两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冲突的文章,或者一篇与中国有关但未提及外部威胁的文章。然后,每组参与者都被赋予一项需要快速协调的任务——具体来说,他们要在多次试验中,以完全相同的节奏齐声数数。在这个任务过程中,我们使用一种名为 超扫描的先进神经科学技术,同步记录互动伙伴的脑电波。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读到日本威胁文章的中国人表现出更高的神经同步性 。
灾难、疾病与多样性
特别是在代表恐惧的伽马波方面,这有助于他们在任务中更快地协调。似乎在外部威胁下,人们的神经元开始同步活动。
即使是那些感觉自己所处环境人口密度高的人,也会变得更循规蹈矩,至少是暂时的。在另一项实验中,马里兰大学的学生被要求阅读两篇虚构文章中的一篇,文章号称来自校报。两篇文章都详细列出了美国十所不同大学的人口密度排名,从最高到最低,但有一个小区别。在一种情况下,学生读到马里兰大学是所有列出的校园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每平方英里有多达1500人。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们读到马里兰大学是人口密度最低的校园之一,每平方英里仅440人。接下来,我们让学生评估校园里各种违反规范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在体育赛事中打架、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或酒后驾车。总体而言,那些认为自己在拥挤校园上学的人,对违反规范者的负面反应更强烈。仅仅暗示他们所处环境人口密度很高,我们就促使这些美国人变得像新加坡人一样循规蹈矩,至少是暂时的。
2011年,我将这种 威胁启动范式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当前面提到的引发病原体恐慌的电影《传染病》在影院上映时,我在华盛顿特区各地的影院外安排了研究助理,以研究人们的反应。《传染病》不仅票房大卖,还因其真实性得到科学家称赞。它实际上让观众觉得自己身处一场大流行之中。我决定利用这种情绪,对刚看完这部电影或即将去看的人进行调查。不出所料,刚看完电影、仿佛经历了一场大流行病的人,比还没进影院的人,对违反社会规范者表现出更多的敌意。
这些研究表明,激活威胁感能暂时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循规蹈矩,其方式与长期威胁促使文化趋于严格类似。只有当威胁消退时,我们对严格社会规范的需求才会减弱。事实上,我们对群体如何应对威胁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正是如此:威胁的暂时增加会导致社会规范严格程度大幅上升,但除非威胁反复出现,否则群体规范会回归宽松。
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强调了规范的严格 - 宽松程度是动态变化的,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当威胁出现时,群体规范会趋严;当威胁消退时,群体规范会变松。威胁甚至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只要人们察觉到威胁,这种认知就可能像客观现实一样具有影响力。事实上,远在唐纳德·特朗普、玛丽娜·勒庞或维克托·欧尔班之前,几个世纪以来,政客们就一直在夸大威胁,以使群体规范更严格。

──── 0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