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寻迹先辈承薪火 巧手童心传红韵

我的大学 11 0 昨天 03:58
重人科学子三下乡:寻迹先辈承薪火 巧手童心传红韵​
为深化红色基因传承,推动实践育人与童心关爱融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于7月12日在重庆市江津区桥南社区及陈独秀旧居开展活动,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红色动力。​
上午:旧居寻踪,触摸百年初心​
上午9时,实践团成员前往陈独秀旧居进行参观学习。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庄重。推开带有铜环的木门,各类珍贵文物在玻璃展柜中有序陈列,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前的风云变幻。​
泛黄的《新青年》手稿上,遒劲有力的字迹依旧能让人感受到“以笔为刃”的锋芒;锈迹斑斑的钢笔,见证了深夜撰稿的坚守与执着;边角磨亮的皮箱,仿佛还留存着辗转传播新思想的风尘。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1915年陈独秀在这简陋书房里创办《新青年》的历程,以及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带领学生上街的壮举,让成员们对先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些不是冰冷的物件,是先辈用理想焐热的时光。”实践团成员夏卓妍在参观过程中感慨道,并在笔记本上写下“热血永不冷却”。参观接近尾声时,成员们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的题词前驻足沉思。团队负责人高力表示,先辈对青年的期许,正是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大家也约定要将上午的所见所感转化为下午与孩子们互动的生动素材,让红色故事能更好地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下午:巧手传情,红韵浸润童心​
午后的桥南社区活动中心,氛围温馨而热烈。下午2时,红色故事分享会缓缓展开。实践团成员展示旧居照片时,孩子们纷纷露出熟悉的神情,有小朋友轻声表示曾随家人参观。成员们顺势向孩子们讲述《新青年》唤醒国人的历程,让小朋友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陈独秀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启发他们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分享会的尾声,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一起诵读《新青年》发刊词,清脆的童声混杂着窗外的蝉鸣,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与先辈的理想产生了强烈共鸣。
下午4时,分享会的余温尚未散去,“红色创意手工”活动准时开启,实践团成员展示扭扭棒制作的基础技法,一步步耐心讲解、示范。柔软的扭扭棒在成员手中灵活变幻,很快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提议:“试试用红扭扭棒做五角星。”8岁的陈诺小朋友认真地将三根红扭扭棒交叉缠绕,并用黄黏土捏出底座,用稚嫩的行动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在创作过程中,当孩子们遇到难题时,志愿者们并没有直接代劳,而是耐心引导,比如告诉他们“把黏土搓成圆球当底座更稳”。活动室里,扭扭棒被摆弄时发出的“咯吱”声与孩子们稚嫩的笑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乐章。

桥南社区负责人张镇薪老师对此感触颇深:“上午触摸历史,下午用巧手和故事种下种子,这才是最生动的红色教育。”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手工作品,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照片中红色五角星、彩虹花与旧居照片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红色韵味的画面。

实践团指导老师谢蓉表示,团队特意将上午的红色探访与下午的童心互动相结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看、做、听”等多种方式,让红色基因能够多维传递,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
此次“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的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这既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教育实践,也是实践团成员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红色精神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通过一次次具体的实践,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指引方向,让红色的火焰永远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
通讯员:张淼 董耀智
“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

──── 0人觉得很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