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重人科学子“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点亮红色童心,牢铸爱国信念

我的大学 6 0 昨天 03:49
重人科学子“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点亮红色童心,牢铸爱国信念
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少年儿童厚植爱国情怀,7月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桥南·红芯育苗”实践团走进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桥南社区,一场以“点亮红色童心,牢铸爱国信念”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在此温情上演。实践团成员用PPT、故事与巧手创作,为社区30余名孩子编织了一堂浸润心灵的“爱国启蒙课”。
上午9点,桥南社区活动中心的投影幕布上,实践团成员剪辑的视频缓缓展开。当看到《那年那兔那些事》中“兔子”象征的战士为守护家园举着炸药包冲向敌阵,原本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6岁的李雨桐悄悄拽了拽实践团成员的衣角:“姐姐,他们不怕疼吗?”实践团成员蹲下身,指着屏幕里硝烟弥漫的战场轻声解释:“为了保护我们,他们不害怕。”
团队成员紧紧围绕聂荣臻元帅的“兔子”形象展开讲述,将昨天参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的真实感受融入PPT,动容地讲道年轻的聂荣臻背着受伤的小战士深一脚浅一脚踩在雪地里,草鞋磨破的地方渗出血迹,却始终紧紧攥着怀里的药包。
“当时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聂爷爷的脚冻得又红又肿,可他宁愿自己摔跤,也不让小战士碰到石头。”8岁的周宇航突然举手:“就像我爸爸背我过水坑一样!”这个贴切的比喻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实践团成员顺势引导:“是呀,聂爷爷对战友的爱,就像爸爸妈妈爱你们一样,而他们对祖国的爱,让他们愿意为更多人吃苦。”。
这简单的比喻,恰恰道出了最朴素的真理:伟大的精神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情感之中。当孩子们用生活经验解读革命故事时,红色精神便褪去了历史的厚重外壳,化作了可触摸的温度。革命先辈用行动播撒的爱与担当,正在通过这样的课堂,在新一代心中悄然生长。
手工环节一开始,彩色卡纸和剪刀就成了孩子们最珍视的宝贝。5岁的双胞胎姐妹思思、婉婉选了深红色卡纸,小心翼翼地剪出一个五角星后开始合作剪火箭。姐姐负责剪箭体,妹妹粘尾翼,不一会就制作出一副火箭的剪纸贴画,姐妹俩举着作品跑向小伙伴,像展示宝贝一样骄傲。
作品交换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周宇航小朋友把自己剪的天安门剪影送给了实践团成员,孩子们都围坐成圈,一个个介绍自己的作品——有的说红军帽上的红星像天上的星星,有的说火箭尾巴的火焰是“中国速度”,稚嫩的话语里,藏着对革命精神最纯粹的解读。
夕阳西下,孩子们举着红色手工作品在文化中心合影,一张张笑脸映着晚霞,像极了他们手中闪耀的五角星。这场看似简单的红色教育活动,实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 革命先辈用鲜血与信念铺就的道路,在孩子们的心中化作了“红军叔叔的草鞋”“聂爷爷的药包”“飞向太空的火箭”,这些具体而温暖的意象,让“爱国” 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成为可感、可触、可传承的力量。
桥南社区张镇薪老师看着孩子们感慨道:“我们无法让孩子们瞬间理解红色的全部意义,却能帮他们在心里埋下三颗种子——一颗是‘崇敬’,知道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一颗是‘勇敢’,像先烈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一颗是‘担当’,明白长大要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三颗种子,在动画片段的光影里萌芽,在革命故事的温度里扎根,在指尖创作的专注里生长,终将成为支撑他们未来人生的精神脊梁。
让红色教育从“一次性活动”变成“常态化陪伴”。正如一个孩子在留言本上写下的:“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像聂荣臻元帅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稚嫩的承诺,正是红色童心最动人的回响,也是民族未来最坚实的根基。当更多这样的“红色课堂”在乡村、在社区绽放,当更多孩子的眼睛里亮起对祖国的热爱与向往,红色基因便会跨越代际,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滋养出无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讯员:夏卓妍 高力
供图:张淼

──── 0人觉得很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