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一位有四十余年吸烟史的 47 岁男士的案例引人深思。他因胸口憋闷疼痛、咳嗽带血就诊,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时,胸口像被拉扯般剧痛,痰中带血丝,夜晚平躺时憋闷加重,只能坐着勉强入睡,还常因气不顺而烦躁。检查发现,其肺部长期受烟草损伤,导致肺气不畅、气血瘀堵,形成 “肺络受阻、瘀热内生” 的问题。结合中医 “理气活血、清肺通络” 的调理思路,配合生活方式调整,他的症状明显缓解,只要控制吸烟量,基本不再咳嗽。
一、导致肺病的常见原因
从中医角度看,肺部疾病的发生多与 “外邪侵袭、不良习惯、情志失调、正气亏虚” 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长期吸烟与空气污染
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如同 “持续损伤肺络的热毒”,长期吸入会导致肺气不畅、津液代谢失常,进而引发痰瘀积聚。案例中的男士便是如此,四十余年吸烟史让肺部反复受刺激,最终出现瘀堵、出血。此外,长期暴露在雾霾、粉尘、油烟等污染环境中,也会像 “给肺蒙了层污垢”,阻碍肺气流通,增加患病风险。
外感邪气反复侵袭
中医认为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风寒、风热等外邪易从口鼻侵入肺部。比如秋冬季节受凉后感冒咳嗽,若未彻底治愈,邪气会潜伏在肺中,反复损伤肺气,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慢性肺病。
情志失调与气机不畅
“悲忧伤肺” 是中医的经典理论,长期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肺气流通。案例中患者因气不顺而烦躁,反过来又加重了胸口憋闷,形成 “情绪不畅 — 肺气瘀堵 — 症状加重” 的恶性循环。
脾胃虚弱与肺气不足
中医讲 “脾为肺之母,脾生肺金”,脾胃功能弱则气血生成不足,肺气得不到滋养,就像 “肺失去了能量补给”,容易受外邪侵袭。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生冷油腻,会损伤脾胃,间接削弱肺部抵抗力。
二、护肺防疾的实用措施
结合中医 “治未病” 理念,预防肺病需从减少损伤、增强肺功能、调理相关脏腑入手:
戒烟限酒,远离污染
吸烟是肺部健康的 “头号杀手”,戒烟能从根源上减少对肺络的持续损伤,案例中的患者正是在控制吸烟后,症状才得以巩固。同时,雾霾天外出需戴口罩,厨房做饭时打开油烟机,避免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有害物质。
防寒保暖,防外感
肺怕寒怕燥,秋冬季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春季流感高发时,少去人群密集处,可喝生姜葱白汤预防风寒感冒。日常多喝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减少干燥对肺部的刺激。
调畅情志,疏肝养肺
情绪对肺部影响显著,可通过散步、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中医认为 “肝肺气机相通”,每天做 5 分钟 “扩胸运动”,能舒展胸胁、疏通肺气,改善气机不畅。
健脾补肺,饮食调理
多吃润肺食物:梨、百合、银耳、川贝等能滋养肺阴,缓解肺部干燥;白萝卜、陈皮可理气化痰,适合痰多者。
健脾强肺:小米、山药、莲子等能补脾胃,间接增强肺气,推荐 “山药百合粥”(山药、百合、小米同煮),兼顾健脾与润肺。
少吃伤肺食物:辛辣、油炸、过咸食物会生热伤津,加重肺部负担,需适量食用。
适度运动,增强肺功能
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其中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等动作,能拉伸胸廓、增强呼吸深度,提升肺的通气功能。每天坚持 15 分钟,长期可改善肺气不足的问题。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调理
有吸烟史、家族肺部疾病史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肺部检查。若出现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 “小病拖成大病”。
结语
情绪,还是通过饮食调理滋养肺气、坚持适度运动激活肺功能,核心都离不开 “减少损伤、畅通肺气、增强正气” 这三个关键。
就像施宣赫老师临床调理的案例那样,即便是吸烟数十年导致的肺部损伤,只要抓住 “通瘀堵、清内热、补肺气” 的调理核心,再配合生活习惯的彻底改变,不适症状也能逐步缓解。说到底,护肺从不是 “一蹴而就” 的事,而是需要融入三餐、作息与情绪中的长期坚持 —— 就像给肺部 “持续充电”,唯有细水长流的养护,才能让呼吸始终顺畅自如。
(注:以上内容为健康科普,个体病情差异较大,具体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