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1 0

感悟生命 敬畏无常---评电影《入殓师》

影视评论 11 0 4 小时前
人这一生,究其本质不过是一场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而已,期间我们会和父母长辈、爱人朋友、同学同事以及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等彼此相识相知相交、再不断地分手告别分离。自婴儿时期人就学会了用哭和笑来表达难过与开心的情绪,慢慢长大,无论是哭还是笑,都渐渐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人前,因为哭有显得懦弱的危险,笑有显得像个傻子的危险(后面这句话是古龙先生说的)。当然这是伪装,可伪装也有底线,一旦被突破,我们的情绪就会随着表情真实地展现出来,就好比影片中那些与已逝的亲人告别的人哭泣的眼泪,尽管那些眼泪是演绎出来的,但我想它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小林大悟——是这部电影男主角的名字,我不知道日文中的“大悟”是否与汉语的意思一样,姑且从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吧,第一次的悟来自于音乐家梦想的破灭,有的时候理想与现实是脱节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当初的那个理想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谁又能保证它不是在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被强加进脑海的,就像我们小时候被问到长大要做什么都千篇一律地回答要当科学家、发明家之类的,所以才理解了大悟在理想破灭时那如释重负的感觉;第二次的悟来自于那个章鱼,准备拿来吃的时候它还活着,将它放生后却发现它已死了(在我看来这二人真够傻的,就活的吃才够新鲜啊,为什么偏偏要给放生了呢?),生命无常,万物都是如此,命运有时候真的是无法掌握的;第三次的悟来自于那两条逆流而上的鲑鱼,尽管它们努力向上游然而不久还是会像那些顺溜漂下的同伴一样死去,人的明智在于知道,鱼的明智在于不知道……其实悟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不仅在影片中,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随着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思想也在不断地悟,而悟出来的结果好歹只有天知道了。
   感人肺腑的还有那些形形色色面孔的人的入殓情节,老的和年轻的两位入殓师那庄重的神情、轻柔的仪式化动作、化腐朽为神奇的妆容效果,这些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安慰,人性的美好在这里完全被体现了。社长老成持重、大悟温柔沉静,两人的个性和各自的经历都决定了他们是作为入殓师的不二人选,生命已然消逝,徒留一具肉体给还活着的人以无限的留念和哀伤,他们通过自己虔诚的心和温暖的手还原了那个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一切实体行将消失之前留下美好。安抚了死亡带来的不忍目睹的容颜和生者哀痛不舍的心灵。
   是的!逝者已矣,他们闭上眼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管是走的安详还是惨烈,感受伤痛或深或浅的始终是活着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入殓师也应该划分为实施精神安慰的一个工种。在没有了解这个行业之前,我们中的不少人都会像刚开始大悟的妻子一样对之报以歧视的眼光,认为同死人打交道肮脏、晦气甚至下作。事实上中国的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早已给这类狭隘的观念扇了一记耳光,相信当初总结出这句话的古人应当是对所有的劳作方式都心存敬畏的,除了那些居心不良的以外。
   不知道日本是否真的有这样敬业的入殓师和那些感人肺腑的亲人告别场景,反正在国内、在我身边不是这样的。在农村老家,有老人去世,平日里毫无孝顺观念可言的一众子女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了一场场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哀嚎戏码,葬礼刚刚结束尸骨未寒之际,兄弟姐妹几人马上又要为分割祖产纠缠不休;也就在前两天,老家有一位老汉大热天的死在玉米地里,由于儿女均在外地无人过问,好几天后才被发现,发现后尸体已呈蛆虫乱爬的高度腐烂状态,殡仪馆的人和家属都不敢上前整理,在浇了些药水之类后随便找块布裹起来烧掉完事了,除了成为最近这一阵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一个生命就以如此卑微的状态结束了;还曾记得二十一年前去火葬场亲眼目睹了外公的火葬过程,在我们这些家人难过不已的同时,火葬场的员工就像处理一件物品一样对待外公的骨灰,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从炉子里往外掏骨灰的员工一边掏一边嬉笑着说,“乖乖!今天的骨灰真不少。”当时真恨不得上去把他踹炉子里,不求你表现得和我们一样哀伤,但请保有起码的尊重……或许会有人说在动乱年代比这些惨烈过百倍的景象都有,我不否认,可也许正因为人类曾走过那些黑暗的岁月才能更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吧。
   生命诞生时,人们在庆祝,有的是笑语欢颜、祝福祈祷;生命逝去时,人们在哀悼,剩下的大多是哭天抢地、满含悲伤。庆祝的是将来的日子会有很多未知的精彩上演和开心的时光陪伴,哀悼的是那些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不管庆祝还是哀悼,都请保持一颗真诚且敬畏的心吧,对那些诞生和逝去的生命!
──── 1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