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过饭,天桥楼梯下,三人如期而至。
姜尚青正要伸手去拿丝绢,妙善禅师连忙制止,指了指自己脑袋。
“不用拿了,都在这里,那丝绢上写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共260个字。”
姜尚青憨笑着挠挠头,“波……波什么心经?”
秦芩皱起眉头也是一脸懵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的意思。”
“我先背一遍原文,再对其中的难点作注解,你们能记多少记多少。”
“不懂的自己以后慢慢参悟,哪一天机缘到了,就到东辽省海宁县大悲寺把丝绢还我。”
妙善又给了姜尚青和秦芩几毛钱,开始背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为原文中有一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姜尚青便问:“真的能除一切苦吗?”
“我行了两千多公里来到这里,大年三十的给你们送来菩萨的香火钱,不也是解了你一点燃眉之苦啊。”
姜尚青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妙善禅师又说:
“我不对原文作具体翻译,这样对你反而不好,我把重要的地方为你注解,能理解多少看你造化,未来能顿悟多少则看你悟性和机缘。”
“经名中提到的‘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这智慧是指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却因贪、嗔、痴而不能自见。”
“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到彼岸’。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生死便可比喻‘彼岸’。它指三界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轮回于生生死死,永住于烦恼苦海。”
“三界?”秦芩问:“什么是三界啊?感觉你说的话我们根本听不懂。”
“是啊,真的听不懂!”姜尚青也道。
妙善禅师微笑着摸了摸秦芩的头,解释道: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为‘欲界’。欲界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又含有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中间的十八重天为‘色界’。居于这里的人已经离于三欲,但又保存了‘质碍色身’,仍然离不开物质元素。而这些色界中的人被称为中众生,虽然有色欲等,但已经不必非有‘物质基础’了。
至于那上面的四层属于‘无色界’。居住在这里的众生已经没有‘形色’,他们已经修成了‘空’与‘定’。
秦芩和姜尚青听后纷纷眉头紧皱,明显啥也没听懂。
妙善禅师瞧见后并未对前述内容进行再度解释,继续解说后文:
“里面提到的‘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观’可以理解为‘观照’,指以心去洞察。‘菩萨’为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可以理解为‘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或‘修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像阳光普照大地般观见;‘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蕴’的意思是指‘蕴集’、‘积聚’。‘色’指一切能够被觉知的物质世界。‘受’即是感受;‘想’即是思想;‘行’即是行为;‘识’即是意识。”
“而里面提到的‘舍利子’,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一切物质形态,可以理解为‘有’或者‘存在’。妙善禅师意味深长地看向姜尚青,道:“这句话如何理解且让你今后独自参悟,有些道理非得自己悟的才是自己的。”
“经文中提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被称为‘六根’,‘六根’生‘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的相互作用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造作种种业因,感受种种果报。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话中的‘眼界”是‘十八界’中的一界,‘十八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六尘作为认识对象;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此十八界依次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六根’、‘六尘’、‘六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辗转无穷。
“经文中提到的‘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