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肆虐 群体不仅要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冲突的人为威胁,还必须直面自然灾害的威胁:干旱、洪水、山体滑坡、海啸、台风、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例如,在过去五十年里,中国因自然灾害丧生的人数近45万(是美国的25倍之多),部分原因是台风侵袭其漫长的海岸线。印度每年因干旱、山体滑坡、暴洪和飓风等灾害损失约10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的1.7万座岛屿位于世界上两个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环太平洋火山带和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这使其容易遭受包括地震在内的一些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日本也一直是大自然重点“关照”的对象之一。在其历史上,日本遭受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的侵袭。寒冷天气和火山活动共同引发了1229年至1232年的“康吉饥荒”。在江户时代(1603 - 1868年),150多次饥荒袭击日本,造成至少数十万人死亡。在现代,日本遭受了多次毁灭性地震,包括2011年里氏9级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这场灾难导致数千人死亡,给日本造成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损失。数百万幸存者在数天内缺水、缺电、缺食物。 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需要更严格的社会规范,以便在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后,为恢复秩序和协调行动提供保障。如果没有严格的规范,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只顾自己或家人,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比如哄抢,从而导致社会彻底混乱。但有了严格的规范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处,这些国家就能更好地应对灾难并生存下来。 灾难、疾病与多样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神户地震后,超过100万人挺身而出帮助有需要的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志愿者管理人员收到普通民众大量的援助请求,以至于不得不婉拒一部分。甚至日本的黑帮组织——山口组也参与了救援工作,派出补给卡车,并为难民提供避难所。这种在应对自然灾害时令人赞叹的团结精神并非日本独有。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其他国家——马来西亚也是一个易遭受洪水、海啸、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和飓风侵袭的纪律严明的国家——在灾难面前也必须团结一致,协调行动。严格的规范和惩处措施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 相比之下,那些不常遭受自然灾害的文化,不一定需要这样一套协调有序的文化机制,因此规范可以相对宽松。我分析的数据支持这一假设:根据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衡量的自然灾害脆弱性与文化的严谨程度密切相关,即便考虑到国家财富因素也是如此。日本、韩国和巴基斯坦是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也是文化最严谨的国家之一。相比之下,像乌克兰、匈牙利和希腊这些相对较少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其社会规范则较为宽松。 资源稀缺 频繁的自然灾害还会带来其他毁灭性后果。它们常常会耗尽自然资源,包括可耕地和饮用水供应。我们的数据表明,自然资源匮乏的文化比资源丰富的文化规范更为严格。原因很简单:当一种文化的自然资源稀缺时,以可控、协调的方式管理这些资源关乎生存。 新加坡作为一个文化严谨的国家,又是一个典型例子。“我们曾面临……” 新加坡在生存概率极小的情况下逆势发展,它并非天生条件优越,而是“人为造就” 。现代新加坡的建国之父李光耀在自传中如是写道。他还针对新加坡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评论道:“我们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简单指导原则,即打造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这是为了我们的生存,意味着新加坡必须比该地区其他国家更加坚韧、组织更加有序且效率更高。” 李光耀并非文化心理学家,但他有敏锐的直觉。通过联合国及其他渠道关于可耕地、粮食生产、粮食供应、蛋白质和脂肪供应、粮食短缺、空气质量和水质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化背景与自然资源匮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些在从农田到粮食供应再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方面匮乏的国家,社会规范比资源丰富的国家更为严格。在我调查的国家中,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它们在各自领土范围内社会规范都较为严格,粮食短缺程度高,安全饮用水获取率低 。同样,挪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农田面积最小,而匈牙利在我们的数据中社会规范宽松,但农田资源丰富。以色列面积仅略大于新泽西州,却拥有丰富的农田。不过,它在粮食短缺方面的排名最低。社会通常会对自然资源匮乏做出反应,收紧社会规范,从而在可能出现混乱的地方建立更多秩序。 疾病 任何看过电影《传染病》的人,一想到微小的微生物扩散并导致大量人口死亡,都会不寒而栗,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影片情节并非只是好莱坞编剧的臆想。传染病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