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 小微水体物理治理技术深度剖析
小微水体,作为城市与乡村中沟、渠、溪、塘等水体的统称,虽规模小巧,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它们宛如生态网络的 “毛细血管”,广泛分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这类水体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流动性欠佳以及自净化能力薄弱等问题,成为水环境治理领域中的一块难啃 “硬骨头”。接下来,咱们就深入探讨下小微水体物理治理技术这一关键领域。一、清淤疏浚技术[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清淤疏浚堪称小微水体治理的基础且关键环节。由于小微水体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有机物及污染物易在底部沉积,久而久之,抬高河床,缩小水体容积,致使水流不畅,还为污染物释放营造了温床,严重破坏水体生态。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在实际操作中,常见清淤方法多样。机械清淤借助挖泥船、吸泥泵等设备,高效清除底部淤泥,适用于较大面积且淤泥深厚的小微水体,像一些乡村中面积较大的池塘清淤就常用此类方法,能快速清理大量淤泥。水力清淤则通过高压水枪冲刷淤泥,再用泥浆泵吸走,对周边环境扰动相对较小,适合在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城市小微水体中应用,比如城市公园内的小型溪流清淤。而干水清淤,顾名思义,先排干水体,再人工或机械清理淤泥,这种方式清淤彻底,便于对水体底部进行全面检查与修复,不过对水资源和施工条件要求较高,一些水源相对充足、便于排水的小微水体可采用此方法。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以某乡村池塘为例,清淤前,池塘水质浑浊,散发异味,水生生物近乎绝迹。通过机械清淤,清除了大量沉积多年的淤泥,随后对池塘底部进行平整修复。清淤后,池塘水体容积增大,水流恢复顺畅,水质明显改善,为后续水生植物种植与水生动物投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曝气增氧技术[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小微水体流动性差,易出现溶解氧不足的状况,这会促使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恶臭物质,导致水体黑臭。曝气增氧技术便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常见曝气方式各有特点。表面曝气依靠曝气设备,如曝气叶轮、曝气转刷等,将空气引入水体表层,促使水体与空气充分接触,实现氧气交换,具有设备简单、操作便捷的优势,在一些小型景观池塘中应用广泛,能有效提升表层水体溶氧。鼓风曝气则通过鼓风机将空气经曝气器送入水体底部,产生微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实现溶氧传递,溶氧效率高,适用于水深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小微水体,像城市中部分污染严重的内河涌治理就常采用鼓风曝气。射流曝气结合了射流技术与曝气原理,利用水泵将水高速喷出,卷吸空气一同进入水体,能在局部形成较强紊流,增强溶氧效果,且设备安装灵活,可根据水体实际情况灵活布置。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在某城市内河涌治理项目中,由于河涌长期受污水排放影响,水体黑臭严重。通过安装鼓风曝气系统,持续向河涌底部输送空气,一段时间后,水体溶解氧含量显著提升,黑臭现象逐渐减轻,好氧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恢复。
三、过滤技术[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过滤技术能有效去除小微水体中的悬浮物、杂质以及部分污染物,对改善水质意义重大。常见过滤方式丰富多样。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格栅过滤主要用于拦截较大颗粒的漂浮物与杂物,像树枝、垃圾等,通常安装在水体进水口处,例如城市雨水沟渠的入口,通过格栅将大块垃圾拦截,防止其进入水体,保障后续处理流程顺利进行。砂滤则利用石英砂等滤料,凭借其孔隙对水中细小颗粒、胶体等进行截留过滤,常用于小微水体的深度处理,在一些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尾水再排入小微水体前,常采用砂滤进一步净化水质。膜过滤技术精度高,可有效去除细菌、病毒、重金属离子等微小污染物,根据孔径不同,有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类型。其中,微滤和超滤在小微水体治理中应用较多,能显著提升水质,常用于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景观水体或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小微水体的保护,如一些高端小区内景观湖的水质维护。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某小区景观湖,在引入膜过滤设备后,湖水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清澈度明显提高,藻类滋生得到有效控制,水中微生物含量大幅降低,为小区居民营造了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
四、水动力改善技术[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改善小微水体水动力条件,对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水质效果显著。水动力不足易导致水体污染物聚集,生态系统失衡。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通过设置水泵、水闸等设备,可有效调节水流速度与流向。在一些断头浜、死水潭等小微水体中,合理安装水泵,将周边活水引入,能形成水流循环,带动水体流动,防止污染物沉积。水闸则可根据水位、水质等情况,灵活控制水体流量与交换,比如在汛期,可通过水闸调节,防止外河污水倒灌进入小微水体,在枯水期,适当开闸引水,维持小微水体水位与水量。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此外,利用生态浮岛、人工水草等设施,也能改善水动力。生态浮岛可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水体紊流形成,增加水体与空气接触面积,同时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载体,强化水体净化;人工水草能模拟自然水草环境,优化水流流态,为水生生物创造适宜栖息空间,增强水体生态稳定性。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在某城镇小微水体治理项目中,通过在河道内设置多台水泵,构建循环水流系统,结合生态浮岛建设,原本 stagnant 的水体重新流动起来,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也逐步恢复。
[color=rgba(0, 0, 0, 0.85) !important]小微水体物理治理技术形式丰富,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优势与适用场景。在实际治理过程中,需综合考量小微水体的污染状况、周边环境、经济成本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与组合应用这些技术,方能实现小微水体水质的有效改善与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让这些 “毛细血管” 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大家对小微水体治理还有哪些想法或经验呢?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